在人生的不同階段,古人常用富有詩意的詞語來形容年齡。“垂暮之年”便是其中一個帶有濃厚文化意味的表達。那么,垂暮之年究竟是指多少歲的人呢?
垂暮之年的含義
“垂暮”一詞,源自《禮記·曲禮》中的“凡民,莫不飲食而死,莫知其所終。壽者百年,死者有時,老而不死者曰垂暮。”其中的“暮”,本義是一天將要結束的傍晚時分;引申到人生,則是指生命逐漸走向終點的階段。而“垂暮之年”,形容人已進入老年,接近人生的黃昏。
簡而言之,“垂暮之年”就是指人的晚年時期,帶有“歲月已深、日暮西山”的意味。
垂暮之年的年齡范圍
關于“垂暮之年”的具體歲數,并沒有嚴格的界定,但在傳統(tǒng)與現代社會的理解中,大致有以下幾種觀點:
七十歲左右
在古代,“七十古來稀”,能活到七十歲已屬長壽。因此,很多典籍將七十歲視為垂暮階段的開端。
八十歲以后
也有觀點認為,真正的“垂暮之年”應是八十歲乃至九十歲以后,因為此時身體機能逐漸衰退,確實接近生命晚期。
泛指高齡老年人
在現代醫(yī)學不斷發(fā)展的今天,人均壽命提高,“垂暮之年”多用于指代八十歲以上的老人,帶有敬老與慈悲的情感色彩。
因此,通??梢岳斫鉃椋?strong>垂暮之年主要指七十歲以上的老人,尤指八十歲、九十歲進入人生暮年的階段。
垂暮之年的文化意蘊
“垂暮之年”雖然帶有衰老、將盡的意味,但在中國文化里,它不僅僅是衰敗的象征,還蘊含著一種溫厚的敬意。
智慧與經驗的積累
老人雖體力衰退,但往往閱歷豐富、眼界開闊,能給予后輩寶貴的經驗。
親情與陪伴的珍貴
“夕陽無限好,只是近黃昏?!鄙耗甑臅r光,更值得親人珍惜與陪伴。
安享天年的寄托
對老人而言,“垂暮之年”不僅是衰老,也是享受寧靜、與家人團聚的歲月。
現代社會對“垂暮之年”的看法
如今,人均壽命不斷延長,七十歲的人依舊精神矍鑠、生活豐富。很多老人在“垂暮之年”里依然旅行、學習、健身,甚至再創(chuàng)業(yè)。相比古人那種“日暮途窮”的悲觀色彩,現代社會更倡導積極面對老年,把“垂暮之年”過得多姿多彩。
“垂暮之年”并不是一個精確的年齡數字,而是一種人生階段的概括。大體而言,它指的是七十歲以上、尤其是八十九十歲進入晚年的老人。它提醒我們生命的無常,也教導我們要尊老、敬老,更要珍惜與長輩相處的點滴時光。